English

倾心描画真善美

——访青年工笔画家王根生
2000-07-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桂廉 我有话说

“我的绘画就是要表现生活的精彩和梦的浪漫。人们在生活中都会有坎坷,我要用我的作品,让人们感到生活的愉悦与美好!”青年画家王根生坐在我的面前,沉稳地谈着绘画感受。

来自天津的王根生,专攻工笔人物。6月23日开幕的“北京云峰画苑推介艺术展”展出他的多幅作品颇受首都观众的关注。

近几年来,王根生在画坛风头甚劲:1997年8月,作品《不觉一年又春风》获中国艺术博览会优秀作品奖,并被艺博会组委会收藏;1999年《拉萨街头》入选《中国画300家》,年底又在天津“庆祝共和国50周年大展”中获奖。1999年《前山阳光后山雨》获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中国美术协会、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迎国庆迎澳门回归迎21世纪’99中国画大展金奖。

中国美协艺委会主席姚有多评价说,王根生的画创作得非常美,其作品中所体现的高超技巧及至真至美的情感是目前很多工笔画家难以涉足的。

“我1963年在徐州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从小爱画。初中毕业后到一家工艺美术厂工作。在那里,大量的临摹,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王根生伸出右手中指,侧上方一个厚厚的老茧是那样的清晰。他介绍说,当年用坏的毛笔是成把成把的。

1986年,王到江苏省画院学习,以后又到天津美院油画系进修。这些都为他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王根生的画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是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今天跳动的颜色及梦中美好的世界,表达人性最美好的一面,让观众欣赏之余感到生活的美好与精彩。

1999年1月,他的作品《梦里飞花》在新春翰海艺术品公司的拍卖中以18万元夺标,创下当代健在工笔画家作品拍卖额的新高。这幅作品的画面是:在春天的阳光下,几名青春少女在桃花盛开的树下或躺或坐,或拾花或思考,尽情地享受生活。在这里,人们从技法上可以看到画家创造性地将油画水彩中的光影反光和传统线描及设骨的结合,丰富了当代工笔画的内涵,表现出自然的精彩;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生活的赞颂。

王根生说,艺术家的责任就是要用泪水和色彩去表达对生活、自己、社会及人性的理解,使观众能在你的作品中找到比生活现实更美好的韵律。

王根生为什么对生活有这样的理解,他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吗?其实不然。

王根生的父亲“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是母亲拉扯着他们兄妹5人长大,其艰辛可想而知。生活给他的并不是完美。但王根生说,人们对生活有两种态度:比如人受骗后,一种人表示今后一定要去骗别人;而另一种人则会表示,今后决不去骗人。王说,我属于后者,而后者才会使生活更美好。

1994至1996年,王的艺术创作出现了一段空白。他说:“这其中有工作生活情感的难言和苦衷,还有对艺术的痴爱而不得要领的彷徨。我决定远离画坛,反思自己,同时开始静心读书。”在读书思索的两年中,王根生深入地研究了唐代人物画家作品的风骨,宋代人物画家的技巧,元代人物画家追求的精神。这两年苦读的心境,王根生说:“用‘相识趣,亦有愁,风韶为伴何知秋’来形容,是很恰当的。”

1996年秋,王根生背起行装去西藏旅行,他要感受西域的原始情感和精神。在拉萨,他买了辆自行车,独自向日喀则骑去。他说,这也是净化自己的开始。夜晚,当他一人坐在高原草场,看着蓝得如海的天空和密密麻麻的繁星时,“我觉得我是生活在大海的深处,闭起眼睛,冥冥中感到灵魂与天地在对话,真善美升华到了极致。”谈起这些,王根生至今还兴奋不已。他说,这次旅行使他对绘画的理解与追求又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在两年的积累与西藏之行后,王根生的创作又进入了一个丰收的季节。他的颇受同行称赞的《天国之梦》就是其中的代表。愿这位倾心描画生活真善美的青年画家创作出更多的精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